NEWS新闻中心
70岁老人古稀之年执剑柄,我的目标是参加世锦赛
在大多数人眼中,七十岁是安享晚年、含饴弄孙的年纪,对于来自浙江杭州的陈志远来说,年龄只是一个数字,每天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进体育馆,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已身着击剑服,手持长剑,在剑道上腾挪闪转,他的眼神锐利如鹰,动作敏捷如风,丝毫不见老态,陈志远的梦想简单而震撼:在古稀之年站上世界击剑锦标赛的舞台,与全球顶尖选手一较高下。
从退休职工到击剑爱好者:一场生命的重生
陈志远的击剑之旅始于五年前,退休前,他是一名普通的机械工程师,生活按部就班,退休后却突然感到“灵魂被抽空”,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在电视上看到一场击剑比赛,被运动员的优雅与力量深深吸引。“那一刻,我仿佛找到了人生的新坐标,”陈志远回忆道,“击剑不仅是体育,更是一种哲学——它教会我如何面对挑战,如何以智取胜。”
尽管家人最初反对,担心高龄运动的风险,陈志远却义无反顾地报名了当地击剑俱乐部的成人班,从零开始学习步伐、握剑、攻防技巧,他每天训练超过四小时,风雨无阻,教练张伟坦言:“起初我以为他只是来消遣的,但很快就被他的执着打动,他的进步速度惊人,甚至超越了许多年轻学员。”
科学训练与年龄挑战:打破“不可能”的界限
高龄运动员面临的首要挑战是身体机能的下滑,陈志远却用科学方法化解了这些难题,他与体育医学专家合作,定制了适合老年人的训练计划:低强度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,柔韧性练习保持关节灵活,并结合冥想提升专注力,他还利用VR技术模拟实战场景,反复分析对手的战术。“年龄带来的不是局限,而是经验的积累,”陈志远说,“我比年轻人更懂得如何分配体力,如何预判动作。”
他的努力没有白费,在过去三年中,陈志远先后参加了全国老年击剑锦标赛和亚洲大师赛,并斩获两枚铜牌,这些成绩让他离梦想更近一步——获得世锦赛的参赛资格,根据国际击剑联合会(FIE)的规定,世锦赛虽无年龄上限,但选手需通过严格的资格赛或积分排名,陈志远目前正在备战2025年的亚洲区资格赛,他的目标是挤进前八名,拿到那张珍贵的入场券。
社会反响与时代意义:银发族的“活力革命”
陈志远的故事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,网友称他为“硬核爷爷”,他的训练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破百万,老年学家指出,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社会老龄化背景下的新趋势:银发族正从“被动养老”转向“主动创造”,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,近年来,老年人参与竞技体育的比例年均增长15%,包括马拉松、滑雪、击剑等传统意义上的“年轻运动”。
“陈志远们重新定义了衰老,”社会学家李梅评论道,“他们证明,年龄不应是梦想的枷锁,而是人生新阶段的起点。”这种精神也激励着更多人,在陈志远的带动下,他的击剑俱乐部已招募到20余名老年学员,组成了一支“银发剑客团”,定期举办交流赛。
迈向世锦赛:前路虽艰,初心不改
通往世锦赛的道路并不平坦,国际击剑赛事以高强度、快节奏著称,年轻选手的平均年龄在20-30岁之间,陈志远需在资格赛中面对体力、速度和反应力的多重考验,但他毫无惧色:“我可能不是最快的,但我的经验和策略是我的剑刃,每次比赛,我都把它当作人生最后一场来打。”
他的家人也从反对转为全力支持,女儿陈琳说:“父亲教会我们,梦想没有期限,现在全家都是他的后援团,甚至小孙子也学着比划击剑动作。”体育品牌闻讯而来,愿意为他提供装备赞助,体育媒体计划跟踪报道他的征程。
未来展望:无论结果,已是赢家
2025年世锦赛将于明年在法国巴黎举行,陈志远深知,即使未能晋级,他的行动本身已传递出巨大价值——体育精神不分年龄,热爱可抵岁月漫长,国际奥委会曾倡导“体育为所有人”,而陈志远正是这一理念的鲜活注脚。
“我的目标不仅是参赛,更是想告诉世界:七十岁的人生,可以像剑锋一样锋利,”他微笑着擦拭手中的剑,“只要心脏还在跳动,梦想就不会老去。”
在体育馆的剑道上,陈志远再次戴上面罩,金属碰撞声清脆响起,他的身影与朝阳融为一体,那一刻,他不仅是一位老人,更是一名战士——用手中的剑,劈开了时间设下的牢笼。